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3 12:55:19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1

保持良好心态

中考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重要的挑战。怎样迎接挑战,并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我认为除考生自身的实力外,还与考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对待中考的态度、复习计划是否合理及临场发挥等许多因素有关。这诸多因素中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做到遇事不慌,临险不惧,沉着自若,稳坐钓鱼X,顺利通过中考。我说的心理素质是包括毅力、自信心、做事的条理性三部分。

坚强不屈的毅力、切实可行的自信心和循序渐进的处事方法是取得中考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强的毅力必须从复习阶段的小事做起,听好每一节复习课,做好每一道练习题,答好每一份测试题,总结好每一个知识点;从抓好每一个复习阶段情绪变化做起,前进了戒骄,失败了戒躁,从始至终一个劲头下来,那复习中的困难对你来说就微不足道了。自信心就是要求你在复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惊涛骇浪”都能做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最后的胜利非我莫属,也许在复习阶段的每次测试中即便是屡战屡败,也不能给自己无情地下判决书、不相信自己还能成功,仍要挺起腰杆屡败屡战,从实践中找到自信。在复习阶段条理性十分重要,订好计划,按计划复习更是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反映,这就要求同学在复习时,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计划要做到的事必须按规定的去做完,时间上不能拖拉,质量上还要做得比计划的更完美,否则复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复习工作失败。

重视复习策略

复习的策略就是自己对复习的安排和目标的制定,它关系到考生能否用有限的时间做出更多的成绩。要防止前松后紧的现象存在。我建议同学们一是在复习策略上做到有计划性:这个计划性既要有结合自己实际的整体计划;又要有具体的天天计划,建议你每天晚上临睡前想好第二天的复习内容,越具体越好,例如要解决数学中的哪一个知识点,如何解决,这样就可避免一天忙下来一无所获,过一天要让它有一天的进步。订目标时要适当高一些,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而又不至于“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使心情受到影响。

复习计划要有阶段性,一般情况下,在临考的前二周应把全部知识过完,利用剩下的这二周将重点放在查缺补漏上。二是复习策略上做到有针对性:一个针对性是以课本为主,狠抓“双基”。基本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复习阶段就不能只满足会背诵会证明,而应当通过分析、研究后,挖掘出知识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串联,整理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四边形这一问题时,由于概念、性质、判定和图形多,各图形间性质判定方法又易混淆,若我们能用图表展示知识结构,就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充分暴露,起到固本拓新的作用。

基本技能是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仔细研究书中的例题和精心演算习题(当然也包括教师提供的典型例题),它们是具体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现,又是充分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我们与中考“接轨”。做题切记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是要通过做题探究转化的过程,总结出转化用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然后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复习时也要多做一些历年的中考试题,才能悟出中考强调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我们的准备与中考方向不拖钩。

另一个针对性是抓“实效性”,即抓住自己在复习中认识到的问题不放,直至解决出成果,尽量做到在考前少留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复习时通过平日的练题、测试,找出自己的“病根”,找出产生“病根”的原因,再认真加以反复练习(有针对性地练习)。抓“实效性”还要在复习中狠抓重点知识、重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因为这些内容往往起到“龙头”的作用,抓住了前后左右的知识可牵动一片。例如复习解Rt△这一章,三角函数的定义无疑是这一章的核心,这一问题解决好,联系直角三角形其他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就会顺畅。

掌握复习方法

好的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方法等于提高复习质量。在复习阶段,由于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学会科学合理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同学们既要重视课上和大块的休息时间的利用,更不能轻视早上、中午、回家至晚饭前的零碎时间,哪怕利用这零碎的时间解决一道题、一个知识点,集少可以成多吗?复习阶段采用“滚雪球”的复习方法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当我们在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当然应以这一知识点为主,与此同时不妨也可将涉及这个知识点的其他知识引入。将它一并复习,等到复习到后边的知识点时,又可将前边复习过的这个知识点再次引入巩固一下,这样知识记得牢,又能将知识综合运用,反反复复印象深刻。复习阶段要狠抓“双基”做到天天练不间断,它的好处是使基础的东西能熟练掌握更可以促进综合题的解决,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复习阶段要注意对知识学会串联的方法,例如可通过列表格,记成口诀串联知识;也可将同类型的知识,通过类比,融为一体。这样既能提示出它们的共性,又能突出各自特点,从而提高应用它们解题的能力;也可通过某个公式或定理的应用,串连集中同一类型习题,或以某个解题方法为专题,串联有关定理或公式。如以“证明角相等”为专题,可总结出:共有多少种证法?应用了哪些知识?通过了什么途径?这样归纳、整理,使我们集中解决了这一类型题的证明方法。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2

本两周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成功之处:

1、黄金分割问题是一个代数与几何紧密相联的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有关黄金分割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魅力。

2、注重变式训练,如由P46的镶边问题让学生练习P60的题,再做P62的T1,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些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举一反三,也让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

3、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 ……此处隐藏16076个字……接到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那就是: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软、硬条件都没有用。本着这种认识,结合数学特点,我们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从而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的做法。具体做了以下三点:

(1)教学内容处理尽量实用、有趣。简言之,就是想尽一切方法,使相对枯燥、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味道,或者“学以致用”,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或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搭建其易于认知、接受的匝道,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再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揭示数学的内涵、本质,达成教学目标。

(2)采用学案导学。前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很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在对本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将已经用过一轮的复习导学案进行了一些改进,将数学知识问题化。这种改进,目的是将一些记忆性的“零碎”复习内容转变为系统性复习内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应用更灵活。如在复习《圆》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前的学案是:基础知识填空;基本练习;综合运用;中考链接。改进后的学案是这样要求的:《圆》的定义与相关概念有哪些?它有哪些基本性质?圆与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请理顺圆与三角形、四边形、正多边形的关系,圆的有关计算中,弧长、扇形面积、圆锥侧面积如何计算?请你写出来,并与同学交流,看谁整理的最完整?然后对重点考察内容,如圆的基本性质、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有关计算等进行重点复习,再进行系统训练。这一简单的改动,就使得学习发生了转变:由单纯记忆性学习变为系统性学习,思考、甄别的成分增加了,应用的意识就得到了强化。

(3)复习时教科书工具化。长期以来,传统的“教书”习惯,形成了以(课)本为本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劳感,以这种感觉进行复习,肯定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为此,我们变更了这种方式,在尽量吃透教材的情况下,仅将教科书作为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来使用,以二次根式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我们设计的复习导学案是这样的:①怎样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重点突出二次根式的表达形式、条件)②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运算?③二次根式的运算、运算律与实数、整式的运算、运算律有何联系?类似①、②这样的知识点,无需讲授,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即可掌握,而③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提升,再辅以专项训练,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可以了。

2、重点知识碎片化处理。要反复强调,重点训练,强化认识,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适当拓宽、加深。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模糊到清晰,从零碎到系统……”认知的规律,对重点内容进行了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置情景,促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以求达到彻底“吃透”的程度。这样,在复习时就大大减轻了负担。如《整式乘除》中的乘法公式,上新课时对公式的认识及导出,先是利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观察、猜想,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从多项式乘法、面积法、利用已有的结论“(x+a)(x+b)=x2+(a+b)x+ab”等方面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再辅以灵活多变的习题,像计算(—3—2a)(2a—3)等,训练了学生的灵活运用意识。复习时,我们没有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进行了适当的拓宽:利用乘法公式推导“(a+b—c)(a—b+c)=”、“(a+b+c)2=”、“(a—b+c)2=”、“(a+b)3=”、“(a+b)4=”…并找出其中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拓宽,使学生不再感到复习是简单的重复,从而产生厌倦,同时也对已有的公式进行了有效的回忆与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体会到了数学的特点。重难点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

3、知识整合系统化。我们在重点知识碎片化的同时,尽量使整个章节系统化,这也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应用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如:(1)在复习“三角形”时,我们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按其内在逻辑结构整合成“三角形相关概念、三角形性质、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全等、相似)、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部分,且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2)在复习“数”与“式”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回忆,发现它们的研究思路基本相通,研究内容基本相似。这样,对“数”与“式”就可以建立一个大的体系了。市“三五X”教学策略中,对知识整合这个环节的处理,主要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固然促进了对知识点的巩固与理解,但对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补充,似乎作用甚微。通过这次尝试来看,是有些效果的。

4、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意义上的一堂课,教师要创造情景,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要进行分组讨论、要展示,要师生再探讨,形成结论,最后还要训练,要小结,再加上作业……太机械了。事实上,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完全跟得上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处于“夹生”状态,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主动性就变没了。所以,我们(1)将课堂教学环节前置:把复习内容(待学内容)以学案的形式提前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先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案,发现问题,形成“小马过河”效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就有了实质性的内容,使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2)采用尽可能多的展示手段,来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以积极的方式,恰当地肯定他们的劳动、思考中的有效成分,以求最大程度地培养、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3)及时形成结论,展开针对训练,巩固所学知识。(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当堂完成,保证了作业的独立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状态。另外,改变作业评价方式,除了必要的书面语言评价外,实行“AAA”评价制:结论(结果)正确为A,过程简明合理为A,书写认真为A。并进行积分公布,这样大大提高了作业的作用,也改变了数学作业的枯燥感。

5、培植“认真”、“踏实”、“钻研”、“刻苦”的学风。从始至终,我们都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优化。针对学生被动性学习程度高、预习意识薄弱的情况,我们大力落实了“不预习,不上课”,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上课学习效率不高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做导学案,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先期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课堂上,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进行研究,教师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尽量不让一位学生的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强调作业独立完成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为数学复习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以上举措,无非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落实罢了,然而却大大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足,譬如,如何处理好系统性与单个知识点的关系,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适当淡化知识形成过程与强化结论应用的关系等等。我们期待着通过上述总结,敬请领导、同事们的指导与改进。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